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北京2017年生态承载能力将提高25%

北京2017年生态承载能力将提高25%

2014-05-06 10:40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5月4日公布,明确指出要使科技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民生重大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2017年前北京将实施12项重大专项,涉及首都蓝天行动、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重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等,行动计划还对重点任务进行了分解。
1 蓝天行动
2017目标
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达20万辆
到2015年,大气污染成因与传输规律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广应用7万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生物燃气形成约6000万立方米生产能力。到2017年,建立动态高分辨率的污染源排放清单,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准确率,推广应用20万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生物燃气形成约2亿立方米生产能力,全市工业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比2012年累计减少50%左右。
2 生态环保
2017目标
产值将超2500亿元
到2015年,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10项以上重大创新成果,污水处理能力、再生水使用规模、垃圾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首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实现全市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提供科技支撑。到2017年,形成20项以上重大创新成果,实现再生水出水稳定达到地表Ⅳ类水,重大园林绿化工程良种使用率达到95%,生态承载能力提高25%。
3 精细管理
2017年目标
人力支撑型转向科技支撑型
到2015年,健全精细化管理机制,形成重点行业运行安全保障技术产品体系,集成一批高效实用的应急救援装备。到2017年,编制和修订一批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技术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运行安全监控手段和应急救援装备的原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新工具和新装备,推动城市管理与应急保障由人力支撑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
4 食品安全
2017目标
重点产业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
到2015年,研发集成应用食品安全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320种以上;建立健全种养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搭建多品种、全方位、高效率的食品安全检测服务平台。到2017年,有效支撑设施种养殖业加快升级,进一步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及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水平,实现肉蛋奶等重点产业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全面保障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任务中还包括打造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安全品牌。
5 重大疾病
2017目标
建百项诊疗技术规范标准
到2015年,形成5项以上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形成20个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制定60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到2017年,形成10项以上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形成30个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制定100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
6 移动通信
2017目标
抢占国际标准制高点
到2015年,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大数据、自防御网络(SDN)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巩固本市在移动通信与互联网领域排头兵地位。到2017年,关键技术取得标志性成果,抢占国际标准制高点,形成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与互联网领域技术群与产品群。
7 数字化制造业
形成北京创造
到2017年,推动数字化增材制造产品在航空航天、船舶、医疗器械与健康服务、大众消费和创意设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北京数字化制造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产值超过230亿元,形成“北京创造”品牌。
8 生物医药产业
力争成为支柱
到2015年,重点培育1至2个百亿级企业和1至2个20亿元以上“重磅产品”,10亿元以上企业增加到20家,5亿元以上品种增加到25个,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收入1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到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力争成为支柱产业。
9 轨道交通产业
研发能力增强
到2017年,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和“专、特、精、新”企业,形成50项新产品。
10 能源产业规模
突破1500亿
到2017年,在化石能源和新能源领域取得5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形成60个由“千人计划”专家领衔的能源研发团队,实现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
11 推进先导材料
实现创新应用
到2017年,推进纳米材料在信息、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实现80项以上纳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现20项以上高温合金、增材制造材料等先导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开发和批量生产,持续提升非晶带材、高性能磁性材料等优势材料的创新。
12 服务业成体系
到2017年,设计产业总收入超过1600亿元,形成一批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实现超过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交易;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培育1000家特色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推进服务业应用创新和转型升级。

上一篇:官员“互殴”暴露环保治理“两张皮”

下一篇:南水北调水源区亟待跨界补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