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梅州今年擬建36座污水處理廠

梅州今年擬建36座污水處理廠

2017-03-29 15:32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南方日報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作為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頭戲”,污水治理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於項目投資大、難度大,成為新農村建設一大“短板”。

  近年來,梅州堅持標本兼治、上下聯動、城鄉互動,突出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兩大難點,努力補齊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短板”。近日,梅州市政府印發《梅州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生活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簡稱《方案》)。

  根據《方案》,到2018年底基本建成城鄉生活污水基礎處理設施,實現市中心城區、興寧市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縣城和鎮(街道)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鎮一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80%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補齊短板 今年擬建設36座污水處理廠

  溪水汩汩流淌,連片的田地旁,一池塘裡長滿綠色的美人蕉,紅色的錦鯉在水中游動。這是蕉嶺縣長潭鎮白馬村,花海盛開之時,更是游客心儀的旅游之地。

  “這池塘是專為處理農村污水建設的生態浮床,不僅能淨化水質,還有景觀效果。”長潭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蕉嶺縣大力補齊農村發展的“短板”,先后在鎮、村兩級建成45套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日處理污水能力達4140噸。

  這是梅州市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

  農村污水處理歷來是新農村建設的“老大難”。之前,大多數農村地區缺乏必要的污水收集、輸送和處理設施,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同時,農村污水由於地區分散、投入大等原因,農村污水處理等問題一直未能得到科學的解決。

  為此,梅州市近年來不斷加大生活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力度。近日梅州市政府印發《方案》,以縣(市、區)、鎮(街道)、村(居)生活污水處理基礎項目建設為重要載體,以“科學規劃、全面覆蓋、無一漏網”為基本要求,堅持全面治理與重點改造並重。這無疑標志著農村污水的“治本”拐點真正到來。

  《方案》指出,梅州市將通過持續開展“梅州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專項行動,力爭到2018年底,基本建成全市城鄉生活污水基礎處理設施,實現中心城區、興寧市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縣城和鎮(街道)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鎮一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80%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根據《方案》,2016年至2018年,全市總計將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設施91座,新增處理能力26.79萬立方米/日,新增配套管網總長970.37千米,新增農村污水處理設施3950個。今年,將啟動並完成40%新增生活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即36座污水處理廠、388.15公裡污水管網和1580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

  記者走訪發現,昔日的農村“短板”污水處理設施正從空白走向全覆蓋。在梅江區西陽鎮鯉溪村,生活污水流入小型濕地后,經過物理、化學、生物反應實現淨化﹔在梅縣區丙村鎮聯溪片區,一座500噸/日污水處理系統即將完工。

  多元聚資 引入社會資本破解“融資難”

  資金投入是關鍵,也是難點。以往,大多數的環保工程項目的投資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銀行貸款等為輔助融資渠道,由於受到諸多約束而進展緩慢。

  近年來,梅州市積極探索,改變單純依靠財政投入的老路子,從單一投資到多元聚資,因地制宜探索出“蕉嶺模式”“豐順模式”“五華小都模式”等路徑。如豐順縣採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進廣業集團等省屬國有大型環保企業投資10億元,合作期限25年,實現專業機構提供有效服務,又減輕財政的近期負擔。

  2016年至2018年全市生活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共需資金77.2億元。如何解決資金缺口呢?

  《方案》提出,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和政策,充分用好相關省級基金及專項資金,健全污水處理收費制度,為生活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啟動、建設和運營提供支持。另外,推廣採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方式引入社會資本,由專業化建設運營商負責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各縣(市、區)分年度向運營企業支付政府應當負擔的費用,並將服務費納入中長期財政預算。

  在推廣採用新型模式上,根據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制訂推廣運用PPP模式推進新一輪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方案,進一步明晰市、縣(市、區)的責任。

  此外,梅州相關部門將組織各地加快生活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PPP項目申報並進入中央和省發改、財政項目庫,積極爭取中央和省財政有關專項資金補助,同時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低成本、中長期的有關專項貸款投向項目建設,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項目,推廣政府與社會合作模式(PPP模式),多渠道籌集資金解決項目建設資金缺口。

  另外,進一步完善各縣(市、區)生活污水處理收費制度,擴大污水處理費征收范圍,生活污水處理基礎設施計劃在3年內建成投產運營的建制鎮及地區應實行污水處理費征收制度﹔加強對自備水用戶污水處理費的征收管理,推進污水處理收費分類改革,將污泥規范處置的合理費用支出計入污水處理收費定價成本。

  ■記者觀察 污水處理應因地制宜

  近年來,梅州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從“營造宜居宜業大環境,鍛造梅州未來發展核心競爭力”的思想高度,再到《方案》的出台,形象展現出梅州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標志著從“治標”到“治本”的根本性轉變。

  農村污水治理歷來是“老大難”。然而,由於地區分散、人口眾多、收集困難等問題,加之財政薄弱等因素,農村污水治理設施缺口大、建設成本高。

  農村污水面廣量大。從污水來源而言,主要是沖廁污水、廚房廢水、洗浴廢水、畜禽養殖廢水等。由於排放量、排放方式的地區性差別很大,因此處理技術、運行管理也不盡相同。以往的治理中,其他地區曾出現實際水量“吃不飽”,而禽畜廢水等重污染源超標嚴重,系統“吃不消”,導致“水土不服”的現象。

  因此,農村污水處理應摸清問題、因地制宜。在建設設施時,從規劃開始就緊密結合當地實際,保証污水處理的設施好使、效果明顯、作用持續。

  如在梅州的治理中,濕地成為一道亮點。當污水通過濕地系統時,其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吸收或分解,使水質得到淨化。此外,人工濕地在治污過程中,具有建造簡單、投資少、見效快、運行費用低、長期受益等優勢,值得推廣。

  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既利當下,更惠后人。要從造價不高、運行費用少、穩定達標、管理簡單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不能急於一時,為建設而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設施規劃、建設好之后,還要注意建管並重。農村地區大多財力有限,再加上相關污水處理設施普遍規模較小、分布較散,這些都要求相關設施運行成本不能太高、管理難度不能太大,讓設施真正發揮作用,讓群眾受益。

上一篇:赛莱默2017世界水日为水行走公益长走活动在北京举办

下一篇:赛莱默郭成刚:用“一体化智慧供水平台”完美接棒水网“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